close

 

作者:陳念怡 出處:親子天下


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,

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,面對孩子鬧情緒,

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,

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…



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,

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,

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。


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‧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,

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,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,

挫折忍受度高,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。

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,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。


面對孩子鬧情緒,

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,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─


一、以暴制暴

「再鬧,就給我試試看!」「不乖就把你趕出門」

之類的嚴懲、恐嚇和威脅話語,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,

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。


二、當孩子情緒的奴隸

「不要哭,就帶你去吃麥當勞

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,別難過了!」用賄賂、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,

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,反而讓孩子學會了「情緒勒索」。


三、男孩別哭

「男子漢不要哭,勇敢一點!」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,

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,

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。


四、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:

「你這個壞孩子,為什麼這麼粗暴?」「真是愛哭鬼!惹人厭!」

你貼在孩子身上的「負面標籤」,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。


五、流於說教

「你看!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……」

當孩子傷心、難過、生氣的時候,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,

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。


六、迴力球效應

你再鬧啊!乾脆把我氣死好了!」在孩子鬧脾氣時,

無法保持冷靜,反而回以憤怒,形成「你來我往」的惡性循環,

最後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」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。


七、阻斷話語

「怎麼垂頭喪氣的?振作一點!」

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,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,

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,

進而築起一道心牆,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。


八、歸咎他人

「跌倒了不痛!都是地板害的!」當孩子遇到挫折時,

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,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,

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,容易養成遇到挫折「只會怪別人」的惡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rica 的頭像
    erica

    er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